好在方记者的速度十分迅速,只隔了一天的功夫,第三天,纺织三厂的职工们,就在《西津日报》上,看到了大篇幅的报道。
妈呀!这排面,实在是杠杠的呀。
方记者用热情洋溢的笔触,赞叹的纺织三厂从上到下,每一个角落都散发出的学习激情。
她说,她在纺织三厂,看到了新时代的大庆精神。
永远跟党走,永远听党的话,国家永远不会辜负衷心热爱她的人民。
哎哟哟,薛琴都不好意思了,报纸上居然还单独登了她和叶菁菁的照片。
说妇女也顶半边天,不管在哪个行业,女同志都在发光发热。
她双手捂住自己的脸,忍不住“嘿嘿嘿”,面皮发烫。
叶菁菁也看得津津有味。
谢天谢地,这时代全是黑白相机,报纸也是黑白的,所以也不用担心上镜效果不好了,反正都差不多。
她们正对着报纸开心的时候,团支部的干事小崔风风火火地跑过来了,上气不接下气道:“薛书记,快快快,你赶紧过来?”
“干嘛?”
“好多人啊,全都来我们夜校报名了。”
“报就是了。”薛琴不当回事,“人再多,也是听广播。”
小崔急了:“可是我看,起码来了上万号人!”
啊?
小伙伴们都惊呆了。
他们整个纺织三厂,也没上万号职工啊。
第66章 没学校怎么办 那就回家学吧
为什么新来的报名者, 多达上万人?
因为他们不是纺织三厂职工啊,而是来自纺织总厂、二厂,以及钢铁厂、造船厂、毛巾厂、被单厂等等等等。
不知道的人看了, 还要以为全西津市的产业工人,集中起来开大会呢。
他们为什么全跑到纺织三厂来了?
因为大家看了报纸, 知道纺织三厂夜校, 在组织大家复习迎考啊。
这里有老师,这里还有复习讲义学习资料。
知不知道, 这些资源,在高考即将到来的1977年的11月份, 究竟有多么宝贵?
比上海牌手表,比凤凰牌自行车,比求购者排成长龙的的确良抢手10倍。
求复习无门的青年们, 得到了消息, 哪有不疯狂求加入的道理。
薛琴第一反应是赶紧拒绝。
有多大的肚子,吃多少饭。
他们工人夜校, 就这么大的容纳量,现在两千多号人都已经是超负荷运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