崔循这是代公主来的。
他知道萧窈没尽到一个主母的职责,放着自家应有往来交际不管,为旁的事情费神。但没阻拦,也没苛责,而是自己抽空过来周全,叫人再没法非议什么。
便当真要说萧窈的不是,也是他惯的。
前去送贺礼的老仆回来别院,如实回禀此事。
崔翁眼皮都没抬。他已经懒得为这个不争气的长孙生气了。
毕竟气也没用。
他得保重身体,活得长久些,待到崔循也有了孩子时,才能好好教养重孙。
再怎么说,萧窈也是嫁入崔氏。而非如阳羡长公主那般,后宅不明不白地养了一群伶人,惹得议论纷纷。
待到真有了重孙,崔翁苦中作乐地想,总是要随自家姓的。
崔循并不知道自家祖父心中的考量,只是在看过襁褓中瘦瘦小小的婴孩时,的确不可避免地,设想自己与萧窈的孩子会是何模样。
但这想法转瞬即逝。
在崔毅端着杯盏上前时,他立时回过神,含笑问候。
崔循心底并不喜欢觥筹交错的场合,但并非不擅应对。恰相反,只要愿意他愿意,能周全得滴水不漏,任谁都挑不出半点不妥来。
崔毅便生出些错觉,只觉堂兄实在温和可亲,此时便是提些什么,也不为过。
他饮尽酒,寒暄三两句后,含笑道明心思。
说是早些时候有方士算过小郎的生辰八字,城东一处宅院,于他而言正是风水相宜的福地。纵不常住,也能庇护着,叫他一生平安顺遂,无灾难苦厄。
崔循平静听了:“若如此,与主人协商,买下就是。”
“偏是这点犯难。叫人问了许多回,那家死活不肯应下。”崔毅意有所指道,“说来还是我无能,若得兄长一句话,便是再怎么为难的事,也都迎刃而解了。”
那户人家有些人脉,故而强撑着,不肯松口。
但若崔循发话,分量自是不同,便是再怎么不情愿,也只能应下。
因饮酒的缘故,崔毅脸色泛红,眼瞳也不似平日那般清明,仿佛已经被酒气浸透,毫不避讳地看着面前的崔循。
崔循神色寡淡道:“这等事终究要讲究缘分二字。既如此,若执意强求,岂非伤了福泽?”
崔毅动了动唇,还欲再说,被崔循清冷的目光扫过,倒似被当头泼了盆冰水,冷静下来。他不敢辩驳,只干巴巴应了声“是”。
崔循也不再多留。
略沾了沾酒,算贺过喜,便离席回房。
这时辰,萧窈还未从学宫回来,山房自是鸦雀无声。
崔循便不曾回卧房,只在前头的书房,随手翻看萧窈这些时日看的书。
她也忙得厉害,这册讲史的书断断续续看了近半月,也没看完。其中夹着片秋日里银杏叶做的书签,算不得精致,但是她自己看中捡回来制成的,一直用着。
难得有这样清净的时候,崔循却骤然发现,自己静不下心。
哪怕是他用了这么些年的书房,也点了惯用的香,却依旧难以专心致志看上几页书。总时不时走神,想着萧窈此时应在何处。
他知道萧窈的安排。
想要在萧霁归程时露出破绽,螳螂捕蝉黄雀在后,看看能否钓上条鱼来。
她不会当真拿萧霁冒险,返程的车驾中,会是扮作萧霁的侍卫。
这时辰,应当已经尘埃落定。
今晨,他着意叮嘱萧窈“早些回家”,兴许过不了多久她轻快的脚步声。或是雀跃地同他讲,今日事成,又或是同他抱怨自己白费心思。
无论是哪种情形,他都已经在心中拟好了说辞。
可临近黄昏,暮色四合之际,来的却是沈墉。
“公主遣臣来告知您,诸事顺遂,不必担忧。”沈墉躬身抱拳,又道,“刺客悉数擒获,太子殿下无虞,方才已由臣亲自护送回宫。审问之事交由……”
沈墉尚未禀完,已被崔循毫不留情打断。
“公主在何处?”他落在书页上的手微微收紧,脆弱的纸张随之皱起。
沈墉将头埋得愈低:“公主无恙。只是许久不曾在学宫留宿过,甚是想念,也想陪班大家说说话,今日便不回府。”
崔循稍稍松了口气,却不肯信,沉默片刻后忽而道:“她受伤了?”
沈墉:“……”
虽三言两语就露了馅,但他觉着,此事实在不能怪自己。
毕竟他常与军中那些直来直往的粗人打交道,又怎么能指望他瞒得过眼前这位呢?
但萧窈发了话,也不能就此承认。
好在崔循并未再逼问。
他这样一个办事妥帖的人,甚至没来得及将那片银杏叶书签放回原处,已站起身,出了门。
第111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