副镇长知道她的意思,叹了一声:“镇上没有人反馈你们的问题。”
“但万一呢,总要有个仓库货满的缘由,”村长看着副镇长,“未必落实,哪怕只是贴出收购菌类的通知也行,是吧?”
仓库里的茶叶日日运送,即便仓库的位置略显偏僻,要是万一哪天被人注意到,那也不合适。
在这件事上,镇里最好是能不掺和就不掺和。
可偏偏存粮食的仓库就是属于镇政府的,本身已经掺和进去了。
“我可以帮忙联系市里或省里的国营饭馆,问问他们需不需要菌菇,”副镇长退了一步,“但要是通知上去了,你们可得找时间去摘,至少要有足够的量。”
“镇上的人会愿意去采吗?”村长问道。
这里说是镇里,四周也有群山,也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田地,只不过数量没有大山里头多,而且大山的环境天然适合种茶树和咖啡树,任何不适合种粮食的地方,这些东西都依然存在。
又因为山里树多,平常需要砍柴,有别的树可以挑,咖啡树和茶树自然被留了下来,任它们自由生长。
而村民们本就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,日常也都有喝咖啡和茶的习惯,对于如何制作咖啡豆和炒茶颇有心得,这才能抓住这样的好机会。
镇上却不同,田地少不说,还有几个小工厂,不说每家每户都有人能进厂,但总有亲戚在厂里,且镇周围的田地相对平缓,适合种粮食,便也没有将不能填饱肚子的茶叶和咖啡放在眼里。
之后要是镇上要收菌菇,能挣钱的事又不一样,镇上的村民们肯定会去采。
“你是要引他们去采菇?让他们别注意你们送茶叶的事?”
“菌类生长的地方,反而不适合茶树和咖啡树生长,不在一个地方,彼此互不打扰,”村长认真道,“要是能成,对大家都好。”
副镇长思索了一会儿,最后还是觉得这话有道。
她也担心收茶叶的动静太大,会引起过多的注意,但要是再加一个收菌菇的事,那自然能将镇上居民的注意力引开。
上头到底是什么情况,全国都在摸索,这时候极有可能是多做多错,少做少错,不做不错。
但……副镇长拿出在这之前拿到的供销社的生意单子,这几个月时间里,供销社里的东西销量是之前两三年的总和,许多不需要票的东西,都卖出了不少。
村民们不是不愿意花钱,而是没有钱可以花,如今好不容易挣了钱,才总算踏进供销社大门。
她都可以想到,村民们是如何兴高采烈地从供销社买到他们需要的东西,高高兴兴带着回家,或吃着,或用着,亦或者高高地放在家里某个地方,只要看一眼,就觉得心情愉悦。